查看原文
其他

《满川田纪事》:从歙县汪满田村看中国农村四十年嬗变

2016-09-07 潘立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本文转载自“行走观察”微信公众号,作者为《满川田纪事》一书摄影作品拍摄者潘立昇先生。


八月中旬,当收到人民大学出版社寄来的《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一书时,网上已经有很多媒体与专家对此书的热议,《新京报书评周刊》更是将此书收录《一周书单》。



因该书要采用一些我拍摄的歙县汪满田村图片的关系,身处北京的作者汪冬莲女士与我有过一些交流,作者是从歙县大山深处的汪满田村走出去的,或是职业关系、或是故土情深,作者通过很多年对三农的关注与调研,以歙县汪满田村为原型描述了中国农村四十年的巨变,深刻地思考农村何往?农业何为?农民何去?



翻阅《满川田纪事》,犹如身处汪满田村一个农户家,听村民在讲述村里的家长里短,是那么的熟悉与亲切。


书中讲述的几十户人家近百人的真实经历:闯荡上海的农民企业家汪沪峰、知名茶叶专家汪方艺、县电视台工作的富文、村里老支书江军……,虽然书中对地名与人名作了艺术性匿改,但这些人都是我所熟悉的在现实中可以对号入座的汪满田人,读来令人感叹;还有我不熟悉的“曾经的学霸”虹、光棍三兄弟、立家家的医疗纠纷等等故事,不禁为他们命运唏嘘;当读到的汪满田村从土地坚守到进城潮中的裂变、山林荒弃与村庄萎缩、化肥与农药浸透的土地,更是让人感到绝望。






从作者对汪满田嬉鱼灯的详述、对《不嬉不行》纪录片的关注、对儿时伙伴们的回忆……,此书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故土的情深、对儿时的怀恋。从对无人值守的老宅到依赖化肥与农药的茶园,也充斥着作者对农村的困惑、对农业的悲观、对农民的无奈。


作者在深层剖析与反思并努力寻找解决当下中国农村农业问题,文后推崇的“社区支持农业(简称CSA)模式”或许是作者认为挽救已经沦丧的中国农村农业的一丝曙光。



读完此书,真心希望此书能够出现在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政府决策领导者的案头,可以沉下心来了解下真实的农村,不要以为修个健身小公园就是建设美好乡村,将河滩修成混凝土河堤就是河域综合治理……


《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作者简介:汪冬莲,有近二十年中央媒体工作经验,曾在国土资源部、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网主办的内参《网络舆情》执行主编、副总编,人民网资讯部副主任,人民网所属子公司人民在线总编助理。足迹遍布东部、中部及西部十几个省区市,深入农村实地调研耕地保护和土地流转等问题。发表过大量优秀的新闻及评论作品,例如《阜阳,宅基地革命》、《这里没有空心村》、《珍视政府与网络民意的良性互动》、《官员上网: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等。






《新京报书评周刊》八月份“一周书单”推荐:“作者痛感于传统的农人正在远去,新时代的农民却迷失在现代化的十字路口。他们接过农业大旗,却草率敷衍;他们亦知传统的点滴消融却无力挽住狂澜;他们知道老路已被堵死,却又不知道去路怎么走。在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裂变的过程中,亘古以来就在土里刨食的人们的生活又该何去何从呢?”





“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本书作者跳脱出传统的叙事视角,为小人物发声,使得一个村庄的人物群像竟是数亿农民的缩影。令我们对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得不做反思,启发我们思考的,还是我们从何处来、身在何处、往何处去。”



陈伟 (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总编辑):“我们平常看到的作品,多是对这个大转型时代的乡村的碎片化描述,本书作者却匠心独运,以饱蘸深情的细腻笔触,沉身打捞家乡皖南山区小村近四十年来的旧闻新事,通过解剖满川田村这只“小麻雀”,激起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多维思考。视角特别、身份特殊、亲情特色,使本书的乡村记录更具独特之处,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也因此更添力道。作者所推崇的CSA模式,虽然未必会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的主流模式,但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扫描上方二维码,

即可快速下单!





人文书托邦微信号:renwenshutuobang,每天推送精品读书信息,点击右上角按钮可分享到朋友圈,点击“阅读原文”可获知该文更多详细资讯,或直接购买所荐图书


人文书托邦读者俱乐部QQ群:216643966,在这里,结识和你一样的人文爱书人。


如有书评自荐或阅读反馈,请直接回复;媒体联络,也请直接回复或私信新浪微博@周粥粥姑娘、@人文书托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